序二 着眼当世,一心向善

书名:孟婆传奇(套装全5册)孟婆李莎全局 作者:李莎 更新时间:2025-03-09


孟婆或许应该算是中国民间最家喻户晓的名字之一了,而相对于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我更愿意把她看作是古老中国文明体系中的极为关键的角色,因为她承接了生与死之间的桥梁。
对死亡的探究应该是每个人类文明最为着迷的话题之一,因为我们渴望了解生的意义,所以同样也在追求死亡的本质。在这个星球最近35亿年的历史当中,无数的生命在生生死死之间更迭,活过一世,完成传承的使命,一次又一次重复着同样的故事。直到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阴差阳错地突然小小地打破了一下这个困住所有生命的当世的牢笼,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了将来,我们意识到了将来,拥有了希望,拥有了对永生的渴望,也开始畏惧死亡。
人类文明的传承一直都在尝试着去理解生与死的本质以及背后隐藏的秘密,而对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们努力地试图打通生死之间的壁垒,建起一座跨越生死的桥梁,衔接起生与死的世界。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不会消亡,会以灵魂的方式存在,因此他们将死者制成木乃伊,而死亡女神伊西斯(Isis)会引导亡者的灵魂依附于其上,带着所有曾经的过往,以这种形式继续存在。古希腊人也相信灵魂不死,但是他们觉得死亡或许是一场净化之旅,能够使人们洗脱罪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遗忘平原(Lethe)以及后来在但丁的《神曲》中拥有同样名字的遗忘之河(Lethe),都是为了洗净灵魂中那些罪恶的记忆,而将美好永存下去。古代中国则用另外的形式诠释着生与死之间的承接,对个体来讲,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意味着抛开所有的过往,重新开启生命新的旅程。不仅是人类,万灵万物都被包含在这个宏大的轮回体系当中,重复却又独特地有序运转着。因此,或许古埃人及相信的永生是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而古希腊人的永生意味着洗净罪恶以最美好的形式留存。
古代中国文明则是彻底抛开所有的过往,无论美好还是罪恶,以全新的独立的个体继续存在。孟婆作为由死至生的最后一个环节,则是在奈何桥头用一碗特殊熬制的孟婆汤,使所有的灵魂忘却前世种种一切,重新开启新的轮回。在那个重启的轮回里已经不再是当世的这个我,所以在古老的中国文明传承中,人们会着眼当下,追求当世的长生,甚至超越轮回的永恒不灭成了个体跨越生死的最重要的手段。但是着眼现世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因为不同轮回中的个体其实并不是两个独立不相干的个体。在这个系统当中还有另外一个真正贯穿始终而不变的最基本的规则,那就是因果报应,恰恰是这个规则使得整个轮回系统成了一个圆满的体系。
灵魂对前世的忘却只是个体层面的忘却,但是系统还存在着因果循环这个宏大的规则,记录着每个个体的因果,从而把无数个独立的轮回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何为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何为后世果,今生做者是。”这样也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敬畏因果、行为向善的特质。因此,中国人活在当世,着眼当下,但是却又讲求报应,一心向善。在这个轮回体系中,孟婆居于最关键的起承转合的位置,正是因为这个角色使得这个体系有序地运转。
李莎笔下的《孟婆传奇系列》恰恰描述了这种传统的文明特质,在她的故事里,孟婆作为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个体,在一个宏大的前生今世的故事中经历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李莎讲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也使我看到了在这所有的文字背后始终流淌着的“经历当世,一心向善”,从而促使我想到了上面的这些文字。
而我也相信,每位阅读者都会从李莎的故事中获取自身的不一样的感悟。因为,或许孟婆是一个使得个体忘却前生故事的人,但是同时也是一个收集故事的人。她经历了在这个世间存在过的所有个体的一世一世的记忆,阅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一切种种,那么她定也有自己精彩的故事。从传统的中国文化来讲,每个人心中孟婆的故事可能都是携带有自己前世的过往,今世的精彩以及对后世的理想吧。
毛利华
2020年4月8日于北京